31999新澳门老品牌

数字校园信息门户

31999新澳门老品牌:泾县大课堂见闻——记2012京外社会实践

来源:31999新澳门老品牌发布时间:2013-07-04
泾县大课堂见闻
 
高一7班李芳
 
  为了贯彻落实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》和《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方案》,坚持学生课堂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,注重学生知行统一教育,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走进社会大课堂,观察社会,认识国情,感受我国不同地区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,提高综合素质,2012年6月16日晚18点30分,我们31999新澳门老品牌高一年级(7)、(8)两班的同学们在学校集结,准备前往安徽泾县进行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。一周下来,我学到了在学校课本上很难学到的东西,开阔了视野,提升了人生境界,有些场景,恐怕我今生今世都不会忘记。
  参观新四军军部旧址——培育报国之志,激发爱国之情
  泾县是一片红色的土地。1938至1941年,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驻扎泾县云岭,周恩来、陈毅、叶挺、项英、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指挥铁军驰聘大江南北,抗日救国。泾县茂林是震惊中外的"皖南事变"发生地,七千余名新四军将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长眠在东流山下。
  新四军军部旧址位于泾县城西25公里的云岭,一下车,所有人的目光便被路边葱郁茂密的植物吸引,那样纯粹的绿,一望无际,就像是浴血抗战的新四军战士们一样顽强、坚韧。由于我们来之前才刚刚淅淅沥沥下过小雨,这里的空气也显得格外清新,让人神清气爽,精神振奋。
  在解说员的带领下,我们参观了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,陈列馆内有详细的新四军历史资料,有皖南事变发生经过的详细记载,还保存着当时遗留下来的物件,有枪械、电文、生活用具等,仿佛把我们带进了真实的抗战情景,我们更真实、更深入地了解共产党人的顽强、勇敢、大无畏牺牲精神。我们也深刻地反省自己,告诫自己一定要牢记历史的哀痛,牢记英烈们战胜困难的理想和决心,刻苦自励,修德进业,胸怀祖国,强我中华。
  接着我们到达了新四军司令部,我们先后参观了叶挺、项英、周子昆等领导人工作和起居的场所。他们生活设施简陋,两张长桌、两把椅子便是军长的办公室,一张简易的长桌,便是新四军团以上干部召开会议的地方,两个凳子和几块砖头上面加块木板便是战士的床铺。就是在这样简陋艰苦的条件下,他们对革命却充满着信心,体现着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,也体现着他们的壮气豪情。带着对新四军将士的敬仰和对牺牲的革命战士的哀痛之情,我们神情肃穆地离开了云岭新四军军部。
  挥挥手,革命英雄永存我心;挺挺胸,皖南英烈浩气长存。"千古一绝,江南奇冤,同室操戈,相煎何急!"皖南英烈爱党爱国之心惊动山河,共产党人的崇高、忠诚将超越时空,成为永恒!
  此处观瞻,让同学们认识到现在生活的弥足珍贵,激发了大家的爱国之情,报国之志。
  瞻仰皖南事变烈士陵园——踏着英烈足迹,传承伟大精神
  酷日炎炎,我们瞻仰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。平台在高高的山腰,拾阶而上,青石筑成的台阶上,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。70年前,正当我们的祖国处在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烽火年代,为了誓死抵抗和打败凶恶的日本侵略者,国共两党团结御寇,建立了有史以来的第二次合作。可是,蒋介石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、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江北;中国共产党从维护抗战大局出发,答应将皖南的新四军调离;1941年1月4日,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支队9000多人由云岭出发北移;6日,行至皖南泾县茂林时,遭到国民党军8万多人的伏击;新四军奋战七昼夜,弹尽粮绝,除约2000人突围外,大部分被俘或牺牲;叶挺与国民党军队谈判时被扣押,项英、周子昆被叛徒杀害。这就是震惊中外的"皖南事变"。
  待到大家都登上了平台,向皖南事变死难的烈士敬献花圈的仪式便正式开始了。我有幸成为了护旗手,手中举着用鲜血染就的五星红旗,心中感慨万千。心想,如果没有无数烈士们的前仆后继,不知今日的我们是否还拥有着这样优越的生活。当年的新四军深陷敌人的重重包围,是怎样的信念,怎样的力量支持他们手握榴弹,冲进敌军与敌人同归于尽。依旧是那座山,依旧是那片天空,只是物是人非,青山之下的忠骨却依旧守护着这片土地
  面前,一行的同学们低头默哀。阳光灼热而刺眼,我却不曾闭眼稍憩。不是因为老师的要求,只是我想,面对这青山下的忠骨,我所能做的就是砥砺志向,发奋学习,踏着英烈的足迹,传承他们的伟大精神。
  走进安徽泾县一中——目睹艰苦环境,学会珍惜拥有
  昨天淅淅沥沥的烟雨将早晨的空气荡涤得清新而纯净,山岚愈薄了,可仍旧萦绕在远山的深处。清晨起程,赶往泾县一中。刚一进校门,便看见门口红纸上用漂亮的行书写着"欢迎北京12中师生莅临指导",顿时觉得受宠若惊。放眼望去,学校十足的大,一座座高大的教学楼面对着校门乘环抱之势。继续向里走,映入眼帘的便是塑胶跑道和现代化的体育馆。
  在泾县一中,我们随班听了两节课。走进教室,狠狠吃了一惊,班里约莫有四五十人,两个人共用一张木桌,坐的是一条窄窄的长椅,三台风扇吱吱地转着;与此形成极大反差的是,班里每个人都在聚精会神地听课,不断地记录下老师的每一句话。我翻了翻他们的书,密密麻麻的注释附在每一段文字,每一幅图片的旁边,全班皆是如此。讲台上一位中年教师讲着课,他向我们这些北京来的孩子说,他讲的是正宗的"京普",可后来我却对这"京普"十足的怀疑,他说的十句话里竟有三四句我是听不懂的;我心里直犯嘀咕:这竟然是正宗的"京普"?直到后来快下课时,同桌才向我解释:此"京普"原是"泾普"指的是泾县普通话。呵呵,好一位风趣的老师。他教的是地理,这堂课讲的是"绿色食品"通过"东鞋(臭皮鞋)""西毒(毒胶囊)"形象阐述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。整堂课真的是在欢笑中度过的,他还不是拿我调侃,说炒丁溪兰香(当地一种名茶)用的是布鞋,用我这双"乔丹"可不行。这不符合绿色食品 的原则。
  一堂课下来,欢笑之余,我陷入了沉思。我们的教室,桌椅完全是按照每个人的身高来配置的,一个教室六台风扇两台空调;而泾县一中的条件真的没法与我们相比。有些时候,我们拥有的太多,便不会去珍惜了;有些时候,拥有的太少,便会格外的珍惜所拥有的每一样东西。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,我总会看到泾县一中的同学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溢满笑容,快乐地面对这一切,快乐的对待每一节课,快乐地汲取着每一点知识,这也正是我们这些大城市里孩子所缺乏的。
  游览胡主席祖居地——陶醉绩溪美景,感叹名人辈出
  皖南绩溪龙川,历史悠久、风光秀丽,明末抗倭名将胡宗宪乃胡氏36代,登源江从村边流过,真乃山清水秀,人杰地灵。当一到达龙川时,我就被这里秀丽的景致所吸引,所陶醉。沿着龙川走,溪边的风景引人驻足,那样清澈见底的溪流,那样古朴的村落,那样的烟柳画桥,都是北方所没有的,带着独特难言的江南韵味,隽秀典雅,让人流连忘返。那里街道依河而建,民居傍水而筑,廊棚长长,古弄深深,小船悠悠,一两个安详的老人坐在房前的木凳上或晒着阳光,或洗着不知名的菜抑或药材,这样宁静祥和的景象实在让人不忍破坏。漫步在古镇之上,远离都市的尘嚣与浮躁,任阳光在肌肤上静然流淌,任诗意在心间轻舞飞扬。看着满池的荷花让我不禁想起那首《江南》:
  "江南可采莲,莲叶何田田。鱼戏莲叶间,鱼戏莲叶东,鱼戏莲叶西,鱼戏莲叶南,鱼戏莲叶北。"
  龙川不仅山水清丽,自古也是文风昌盛、名人辈出之地。对于胡姓儿孙来说,绩溪是他们非常辉煌的一块家园。唐代,绩溪出了个散骑大将军胡宓;宋代,出了个以两劾秦桧而名垂青史的监察御史胡舜陟;明代出过奕世尚书胡富、胡宗宪;清代,出了徽墨名家胡开文、红顶商人胡雪岩;近代出了著名学者胡适;当代,出了国家主席胡锦涛……这一个个名字,使青史留芳,为胡姓生色。清末光是胡姓祠堂绩溪全县就有30座。宗祠是古徽州聚族统宗,维护宗族的建宗法制的产物。对现今说已失去它的作用和意义,但它的木雕艺术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,作为历史文物来研究有它特有的考古和观赏价值。
  漫步百年屯溪老街——品味传统文化,领略现代文明
  被誉为"流动的清明上河图"屯溪老街,坐落在黄山市中心地段,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。北依四季葱茏的华山,南伴终年如蓝的新安率水。老街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,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的,具有宋明清时代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。
  老街境内宽窄不一的巷弄,纵横交错,构成鱼骨架状,交通十分方便。老街的店铺多为几进,狭窄幽深,但是内有天井采光。整个建筑体现了典型宋明徽派的民居风格与特征,所以老街又被称为"宋街"。老街的建筑群继承了徽州民居的建筑传统风格,规划布局,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徽派建筑特色。建筑体量不大,色彩淡雅、古朴。白粉墙、小青瓦、鳞次栉比的马头墙,构成了徽派建筑群体美。整条街道,蜿蜒伸展,首尾不能相望,街深莫测,是我国古代街衢的典型走向。
  当我们徜徉在老街,走在石板路上,欣赏着那古色古香的店铺,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,还有那富于书法韵味的古招牌、古题额,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,仿佛置身于历史的走廊之中,感悟着它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交融。如今的老街是山城屯溪的代表。愿海内外的朋友都能亲自来老街走走,品味一下它的商业与文化的气息。
  诚然,这次社会实践,令我们流连忘返,也同样令我们受益匪浅。在泾县这个大课堂里,同学们不仅增进了彼此的感情,还锻炼了独立自主的能力。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北方,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孩子们,领略了山野之间的清新、秀美,亲见了北方没有的大片大片的水稻、茶园,目睹了城市里不能随处可见的溪流、田野,拓宽了视野,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养,获得了在学校这个小课堂里无法得到的宝贵知识和人生经验。
31999新澳门老品牌【集团】股份有限公司